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重大传染病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疟疾、流行性感冒等。
要坚持持顶防为主,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1.生活中常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多是通过空气传播,预防此类传染病应定时开窗通风,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最好的消毒剂。
2.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乘车要戴口罩。
3.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病从口入”,要切实做好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
4.生活中常见昆虫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及时消灭,尤其是灭蝇。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人员集会,减少交叉感染,采取适当个人防护措施。
2.注意经常开窗通风,常晒衣被枕头。
3.正确面对,科学应对。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但不要盲目用药。
4.发现个人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发展,贻误治疗。
三、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河豚、毒蕈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此病的潜伏期短,可集体发病。表现为起病急骤,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常有畏寒、发热,严重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和休克。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大量喝水,稀释毒素。
(3)用筷子、勺把或手指压舌根部,轻轻刺激咽喉引起呕吐。
(4)误食强酸、强碱后,及时服用稠米汤、鸡蛋清、豆浆、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
(5)用塑料袋留好可疑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6)食物中毒的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
(7)在送院过程中让呕吐病人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或误吸。
(8)出现抽搐、痉挛症状时,取来筷子,用手帕缠好塞入口中,防止咬破舌头。
2.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而引起的中毒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急救原则:(1)吸入中毒:迅速戴上防毒面具,立即离开现场;憋住气迅速离开撤离至上风侧;大声喊叫、启用报警装置;若为氨、氯气等溶于水的刺激性气体,可用手帕、口罩等浸上水捂住鼻子向外撤。(2)接触中毒:主要针对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发生事故的瞬间闭住或捂住眼睛,防止毒物进入眼内。若眼睛被污染,应立即用清洁水冲洗,冲洗时间20分钟以上:若皮肤被污染,用清洁水或温水冲洗皮肤,有毛发处要冲洗彻底。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立即冲洗皮肤,冲洗时间15分钟以上。(3)食入中毒:刺激舌根或咽部催吐或者引吐,用清水或淡盐水反复灌服引吐直至呕吐物为清水、无毒物气味。(在腐蚀剂中毒,患者意识不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情况下,禁用此法。腐蚀剂应用豆浆、牛奶、蛋清等保护胃黏膜)。
四、突发重大动物疫情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陆生、水生动物突然发生重大疫病,且迅速传播,可能对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狂犬病等。其特点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控制难度大,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
1.尽量避免接触异常死亡的禽类。处理死亡家禽时,应穿防护衣、戴手套和口罩,事后马上消毒或用肥皂洗手。
2.接触禽类后,如出现发烧、头痛、发冷、哆嗦、浑身疼痛无力、喉咙甯、咳嗽等症状,且48小时内不退烧者,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3.禽类工作人员应及时接种禽流感疫苗,并对工作场所彻底消毒。